|
|
夏夜的长江之滨,荧光棒与呐喊声织成一片光海。江苏13座城市化作绿茵场上的劲旅,球员们不只是奔跑的健儿,更是移动的城市文化名片。你看,徐州队球衣绣着汉画像石上奔腾的骏马,苏州队员战靴点缀着昆曲水袖的纹样。而泰州前锋们带球突破时,袖口里飘出一张微缩的地图:兴化千垛菜花金浪翻涌,靖江蟹黄汤包蒸气袅袅,泰兴工地的塔吊映着朝阳,姜堰溱潼千舟蓄势待发。这方寸之间,藏着泰州在千年离合中酿造的独特融合滋味。
“苏超”镜像:泰州作为
苏中节点的文化融合底色
“苏超”赛场上的地域文化符号,是江苏丰富历史底蕴的现代表达。泰州虽未呈现如“楚汉”“西游”般鲜明的对抗性标签,却以其“江淮枢纽、扬泰同源”的独特身份,诠释了“散装江苏”内在的融合基因。这一定位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地理禀赋。
泰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、江淮平原南端,自古便是沟通苏南苏北、连接江淮海的要冲。尤为重要的是,历史上泰州长期与扬州同属一个高级行政单元,共享“淮左名都”的荣光。自西汉海陵县建制起,经南唐升格泰州,至明清时期,两地同属扬州府管辖,共同经历了运河商埠的繁荣,文化血脉深度交融,形成了共享的“和合、务实、崇文”地域精神。这种历史渊源,使泰州在“苏超”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交流中,天然承载着化解隔阂、促进融合的象征意义。当泰州球队驰骋赛场,队员来自兴化水乡、泰兴工地、靖江渔港,他们场上的默契协作,正是扬泰地区“兼容并蓄、务实创新”文化特质的生动体现。泰州在“苏超”中的站位,彰显了其作为苏中文化融合枢纽的独特价值。
沿革脉络:千年建制史中的
融合与新生
想读懂泰州的融合密码?得到稻河边的州桥走一遭。桥墩青苔斑驳处,藏着半阙暗喻:这里既是权力的交汇点,也是民生的枢纽站。泰州的行政区划变迁史,本质上是一部区域不断整合、边界动态调整的融合史。
(一)古代——从边陲到区域中心
泰州有明确行政建置始于西汉武帝元狩六年(公元前117年)设置的海陵县,属临淮郡。南唐昇元元年(937年)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,海陵县升格为泰州,取“国泰民安”之意,统领海陵、兴化、盐城、泰兴四县,行政地位显著提升,成为区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宋元时期,泰州作为重要的盐运枢纽与军事重镇,地位稳固。明清两代,虽降为散州,不再辖县,但依托大运河与盐业经济,其作为沟通南北、辐射周边的节点功能依然突出,与扬州府的行政隶属关系更为紧密。
(二)近现代——从分治到地级重构
民国元年(1912年),废州府存县,泰州改称泰县。1949年1月泰州解放后,划城区设泰州市,乡村设泰县,标志着现代城市建制的开端。此后的近半个世纪,泰州市(县)均隶属于扬州专区,“扬泰一家”的行政格局与管理实践得到延续和深化,共同的文化认同与经济联系在统一的行政框架下进一步巩固。1996年8月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县级泰州市,设立地级泰州市,这是泰州行政区划史上又一重大转折。原县级泰州市改为海陵区,同时将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、姜堰(时称泰县)、靖江、兴化四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代管。这一调整,不仅使泰州在行政层级上实现了跃升,更完成了从历史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向现代行政共同体的关键跨越,为统筹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泰州沿革的主线,清晰勾勒出一条从边缘整合、中心确立到现代重构的融合之路。
“散”中见“整”:泰州各美其美
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
“散装江苏”的调侃,反映了省内地域文化的丰富个性。泰州下辖各市(区)同样特色鲜明,但在历史传承与地级市框架下,又展现出强大的共生共荣凝聚力。
(一)个性彰显“散装”之彩
泰州这片土地,每个区块都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拼图:泰兴工地上,塔吊划破晨雾,电弧焊的蓝光里跃动着“建筑铁军”的基因密码——那是明清水工夯筑范公堤的韧劲,更是当下浦东大厦封顶时的万丈豪情。兴化水乡里,千垛菜花漫向天际,垛田间的小舟载着施耐庵书院的书声。船娘弯腰采菱时,斗篷上的油菜花粉扑簌簌落进《水浒传》评话本里,惹得说书人连打三个喷嚏。姜堰溱潼,当清明锣鼓震彻湖面,八百条篙船如离弦之箭。年轻船夫古铜色脊背上的水珠,映着五百年前盐帮战风浪的旧影。靖江滨江的长江汽笛声里,蟹黄汤包的十八道褶子收口,每道褶皱都锁住江水精魂。肉脯铺子的老师傅推推老花镜:“我这配方啊,像不像泰州城?三分扬州酱油香,五分通沙河鲜味,剩两分留白——专等新食客添故事!”海陵暮春街的老茶馆里,黄铜水铫咕嘟着光阴。青石板路上光影游移,恍若昔日盐商驮马队的蹄声未远。
(二)共性凝聚“整装”之力
谁说“散装”就是疏离?泰州的三市三区,像一支默契的交响乐团,独特音色下,共鸣着同一旋律:
1.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。无论是泰兴脚手架上汗湿的“铁军”工人、兴化书房描摹板桥竹影的雅士、姜堰溱潼锣鼓中奋楫的船夫,还是靖江厨房捏出十八道汤包褶的巧手,骨子里那股 “包容、诚信、崇文重教、务实创新” 的精气神都息息相通。这份千年扬泰沃土滋养的根脉,无形间牵系着所有人。
2.优势互补的协同脉搏。瞧!泰兴厂房的轰鸣,为兴化垛田带去智慧灌溉;靖江港的巨轮,满载姜堰水乡风情、兴化花蜜新米驶向远方餐桌,共绘 “水城慢生活” 画卷;海陵作为城市心脏,强健地搏动支撑全域。
3.同心擦亮的闪亮名片。我们共举一张金名片——“泰州太美 顺风顺水”!它是梅兰芳水袖京韵与里下河芦荡星空的碰撞,是红色回响与湿地鸟鸣的交融,我们唱响同一个魅力华章。
4.并肩守护的生态家园。从长江湿地到里下河水网,全域用心守护绿水青山的共同宝藏。天更蓝,水更清,这是我们留给后代的珍贵礼物,是安放乡愁的靠背长椅。
传承与创新:
守护历史文脉,书写时代新篇
近年来,泰州市高度重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保护、传承与创新发展,将其作为增强文化自信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。
(一)守护历史根脉,活化文化遗产
泰州以双水绕城的文化肌理为基底,纵深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。依循空间无阙漏、要素无遗珠原则,系统梳理里下河水网、盐税古道间的历史印记,甄选承载“江淮海盐”、“垛田农耕”等泰州基因的珍贵地名。截止2024年,共评定省级红色地名16个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24个、市级地名文化遗产124个。于古街巷陌竖立青石镌文碑牌,铭刻地名沿革与典故,使“税东街”盐税往事、“学政试院”文脉传说跃然眼前。
(二)创新数字传承,焕发时代生机
泰州创新打造区划地名公共服务平台,平台集“智能管理、精准服务、多维宣传”三大功能于一体,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与多媒体融合技术,将千年古城的地名档案、历史图集、区划沿革等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全息图谱。市民扫码即可追溯街巷掌故,游客轻触屏幕便能纵览垛田水韵;霍堡村“犇牛巷”等乡土地名携着牛肉鲜香走进导航地图,溱潼会船的桨声透过AR技术重现运河旧影。昔日尘封的盐运河商埠故事、海陵县治变迁,如今化作指尖流转的时空密码,在数字血脉中赓续泰州“双水绕城”的千年文脉,让行政区划的历史精魂在云端焕发新生。
(三)深耕人文沃土,赓续地名薪火
依托“祥泰之地·慕名而来”文化坐标,泰州以唤醒沉睡的历史基因为使命,系统开展地名文化遗产活化工程。精选入选“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名录”的12处名城名镇,匠心摄制《早安·泰州》系列微纪录片。镜头穿梭于青石巷弄与漕运码头,以晨光为笔,勾勒龙窝码头六百年的渡口烟霞、南水门流淌的城河记忆,让地名在朝晖中重焕新生。采编12期深度推文,挖掘“三井巷”商贾往事、“思岳桥”忠义传奇,将滕坝闸的治水智慧、暮春街的诗意名源凝练成可触摸的乡愁符号。
启示:融合之道照亮发展之路
当绿茵场终场哨声落幕,运河新篇章才刚刚揭开扉页。泰州用千年实践书写了一部启示录:
(一)文化自信是融合发展的精神基石
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立足江苏、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,注重保留“双水绕城”历史格局,新建地标融入斗拱、盐运河纹饰等地域元素,避免“千城一面”,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。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历史脉络的清晰认知和对优秀传统的自觉传承。
(二)区域协同是深化融合的关键路径
历史上泰州作为区域中心的兴衰,与同周边地区的联动息息相关。新时代,泰州积极践行区域协同。与扬州共建“大运河文化带”国家示范区,共推“淮扬菜非遗走廊”,正是打破现有行政边界对历史文化资源固有联系的割裂,深化“扬泰一家”历史渊源的现代表达。在更广层面,加强与南通、盐城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、生态共治,是提升苏中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。
(三)创新驱动是传承融合的不竭动力
面对数字化浪潮,泰州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达方式。AR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、数字博物馆的建设、非遗的数字化传播等,都是运用科技手段让历史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的有效实践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为古老的融合基因注入时代活力。
“苏超”赛场上的地域文化碰撞,折射出江苏历史的厚重与多元。泰州的故事,是一部以“融合”为主线的恢弘史诗——从海陵古县到江淮名州,从扬泰同源到地级新市,从各具特色的市(区)到共建共享的“泰州太美”。泰州的实践深刻诠释,“散装”是表象,是活力;而“整装”是内核,是方向。其精髓在于尊重个性差异基础上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并进。在传承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上,泰州将继续深挖历史富矿,赓续扬泰大地千年文脉,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、更开放的协同姿态、更创新的发展思路,在江苏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壮丽画卷中,谱写更加璀璨的泰州篇章,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贡献泰州智慧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