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5日,由南京交通部门编制的《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,经审议通过正式印发。规划提出至2035年,该市将全面建成链接全球、辐射全国、区域共享的海陆空运输网络,以多式联运、多站联动为标志的综合交通枢纽服务体系,成为要素集聚程度高、区域辐射能力强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。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是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然,更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。2021年2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,首次赋予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;去年9月,《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获国务院批复,总体明确了南京“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”的城市性质。 该版规划以综合效率高、系统流程优、物流成本低为导向,围绕着力强化国际枢纽功能、拓展枢纽战略腹地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,具体内容包括四点: 建成面向亚太、融入全球的双循环战略支点; 建成长江经济带海江河、公铁水转运中心; 建成长三角国际枢纽集群区域辐射中心; 建成以枢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融合中心。 到2035年,20小时航空连通苏皖两省95%以上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,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630万TEU,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TEU,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达到46%,铁水、海江河、公铁等精品联运线路覆盖全国主要货运枢纽,多式联运换装不超过1小时,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建成“空地一体”出行网络,都市圈内实现0.5—1小时城际铁路、高快速路“双快”通勤,禄口机场空铁联运网络1小时覆盖南京都市圈,2小时基本覆盖江苏省和安徽省设区市,枢纽全流程智慧化应用水平达100%,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成为南京枢纽特色,枢纽经济区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。 “双机场”被认为是特大城市“标配”。根据规划,南京将启动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,强化南京禄口机场的全球链接、洲际直达能力。此外,将适时启用马鞍机场民用功能,该市将成为继北京、上海、成都之后全国第四个真正“双机场”城市。
|